不可思议!顾景舟、汪寅仙、何道洪如何让古壶重获新生

“宁做三把壶,不配一个盖”,这句紫砂界的禁忌箴言,暗藏着陶土与火焰的博弈密码。每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:黄龙山四号井的紫泥在 1180℃窑温中收缩 9.7%,而赵庄朱泥在同样环境下会蜷缩 12.8%。这种非线性收缩率,让配盖成为比创作新壶更艰难的挑战。 为古壶配盖堪称一绝,非得是经验老到、技艺超凡之人不可。今天,就来深挖几把经大师妙手,重获新生且价值连城的紫砂古壶,看看它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! 顾景舟:名壶因配盖重绽光芒 黄山奇遇记:邵大亨德钟壶+顾景舟配盖 图片 图片 ▲顾景舟所...


     “宁做三把壶,不配一个盖”,这句紫砂界的禁忌箴言,暗藏着陶土与火焰的博弈密码。每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:黄龙山四号井的紫泥在 1180℃窑温中收缩 9.7%,而赵庄朱泥在同样环境下会蜷缩 12.8%。这种非线性收缩率,让配盖成为比创作新壶更艰难的挑战。      为古壶配盖堪称一绝,非得是经验老到、技艺超凡之人不可。今天,就来深挖几把经大师妙手,重获新生且价值连城的紫砂古壶,看看它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!

 顾景舟:名壶因配盖重绽光芒

黄山奇遇记:邵大亨德钟壶+顾景舟配盖

图片

图片

▲顾景舟所配壶盖,盖内题刻:“辛未夏日 配制大亨壶盖 时年七十又七”

图片

▲顾景舟测绘图

     1988 年春,唐国新在黄山脚下的旧货摊发现一把残壶。当他带着这把价值 80 元的邵大亨德钟壶敲响顾景舟家门时,这位 73 岁的紫砂泰斗正与肺气肿抗争。

      顾老用放大镜反复审视壶底 “大亨” 款识,突然以指叩壶,听声辨韵后断言:“这盖,我来配。” 三个月后,当温润的紫泥在窑火中重生,唐国新看到的不仅是严丝合缝的壶盖,更是顾景舟对 “大亨式” 气韵的精准捕捉。

四绝壶诞生记:申锡石瓢壶+瞿子冶铭+顾景舟配盖

图片

▲清申锡制 瞿子冶铭 顾景舟配盖石瓢壶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▲在壶盖内侧有:'壬申(1992)仲夏为子冶壶配盖’,楷书刻铭、'景舟’。      1992 年壬申仲夏,顾景舟接到一个特殊的委托:为一把传承百年的石瓢壶配壶盖。这位“壶艺泰斗”在 77 岁高龄开启逆向工程:通过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泥料成分,用三维扫描仪重建器型曲线。当 '壬申仲夏为子冶壶配盖' 的楷书刻款与 “景舟” 印款同时出现在壶盖内侧时,三个世纪的匠人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合奏。     此石瓢壶有“四绝”:第一绝是清代制壶名家申锡所制,有其阳刻篆书印款“申锡”、“茶熟香温”;第二绝为瞿子冶题壶,壶身有瞿子冶楷书刻铭款识,阳刻篆书“竹里煎起茶烟 老冶”;第三绝则是有瞿子冶刻画竹;第四绝则是得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其配盖,在壶盖内侧有“壬申(1992)仲夏为子冶壶配盖”,楷书刻铭、“景舟”。浑然天成:乾隆御制+顾景舟配盖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▲大清乾隆年制  

图片

 ▲顾景舟配盖,壶盖内侧以泥绘写:“癸酉秋月配盖”(1993年),加“景舟”印记。      乾隆御制描金壶,壶身工艺精湛,尽显皇家奢华,然而岁月流转,壶盖不幸遗失。直到遇见顾景舟,这位紫砂泰斗凭借对古壶的深刻理解,以及超凡技艺,着手配盖。他反复揣摩壶身比例、风格神韵,选泥、制坯、雕琢,每一步都精雕细琢。最终,配上的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,宛如一体,不仅恢复了古壶完整风貌,更让其价值飙升,成为壶界一段不朽佳话 。病榻上的坚守:陈汉文圆腹壶+顾景舟配盖

图片

图片

▲壶底钤“陈汉文”款,壶盖钤“景舟”款,并附文“辛未(1991年)夏日配制”      1991 年夏日,陈文彬捧着陈汉文直嘴圆腹壶来到顾府。此时顾景舟的肺气肿已到晚期,连握壶都需旁人扶持。但当他看到壶底 '陈汉文' 篆书款识,突然坐直身体:“这是清初陈鸣远一脉的传承。” 在助手协助下,老人用颤抖的手完成盖面塑形,最终在壶盖内侧留下 “辛未夏日配制” 的绝笔。这把壶在 2012 年拍出 230 万元高价,成为顾氏晚年的封刀之作。浩劫余生:清末汉铎壶+顾景舟配盖

图片

▲顾景舟配壶盖      清末 “日巅山馆” 款的汉铎壶,原是上海海派画家、紫砂收藏家唐云的心爱之物。上世纪文革初期,红卫兵抄家,这把珍贵的壶被带走。直到 70 年代末,它才物归原主,可惜壶盖已不见踪影。

      唐云无奈之下,向老友顾景舟求助。顾景舟当即叫来赵江华、葛陶中,三人潜心研究,反复试验。他们精心调配泥料,不断调整制作工艺。最终,烧制出的壶盖与汉铎壶壶体完美契合,色泽和谐,严丝合缝,仿若天生,成就一段紫砂配盖的佳话。

裴石民:给黄玉麟供春壶第三次“生命“”

图片

 ▲裴石民配壶盖      1928 年苏州,储南强在地摊发现一把树瘿壶。黄玉麟配制的北瓜蒂盖让黄宾虹皱眉:'此盖与树瘿肌理不符。' 储南强携壶拜访裴石民,这位 '陈鸣远第二' 用三个月时间,在壶盖复刻出古木年轮的天然纹理。     当新盖与壶身严丝合缝时,裴石民感慨:'我这是给 ' 供春 ' 续了第三世。' 这把充满争议的供春壶,如今静静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,成为紫砂断代研究的活化石。

汪寅仙:在时光褶皱里绣花

破译宫灯密码:王南林宫灯壶+汪寅仙配盖

图片

▲清乾隆 王南林制 汪寅仙配盖 堆泥宫灯壶

图片

     2008 年,王南林堆泥宫灯壶出现在汪寅仙工作室。壶身的乾隆粉彩花鸟让这位 '花货泰斗' 陷入沉思: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纹样的前提下配盖?她带着团队历时两年,通过显微镜分析颜料颗粒,终于找到矿物配比的 '乾隆密码'。            当新盖在 1150℃窑火中重生,壶体与盖面的热膨胀系数误差被控制在 0.001 毫米以内。这把壶在 2020 年拍出 92 万元,成为紫砂修复的当代标杆。相得益彰:澹然斋款宫灯壶+汪寅仙配盖

图片

▲清中 澹然斋款宫灯壶(汪寅仙配盖)2013上海春秋堂拍卖成交价63.25万     有一把壶,底钤 “澹然斋” 篆书方印,原盖遗失。机缘巧合下,这把壶找到了汪寅仙大师求助。汪寅仙大师在壶艺界声名赫赫,1943 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,是高级工艺美术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身兼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,还是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。      面对配盖难题,汪寅仙大师展现出非凡技艺。她精心制作的新盖,盖内钤 “汪”“寅仙”“寅仙” 3 个章款,盖墙钤 “壬辰年寅仙配盖”。新配的平盖直颈,与壶身耳把相得益彰,耳把独特设计与传统大不相同。壶身泥绘的秋江晚渡图细腻精美,而这由汪寅仙大师配制的壶盖,更是为其增色不少,完美融合,成就佳话。相得益彰:乾隆御题阔底壶+汪寅仙配盖

图片

图片

▲汪寅仙配盖,盖内刻有“丁亥配盖,汪寅仙”字样,钤有“寅仙”印      乾隆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,壶身堪称一绝,乾隆御题诗笔锋刚劲,山水人物纹细腻生动,阔底设计更显大气沉稳,尽显皇家风范与艺术魅力。然而,岁月无情,不知何时,壶盖悄然遗失,让这稀世珍宝留下遗憾,在时光中沉寂,直至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。      命运的丝线将这把古壶牵至汪寅仙大师面前。汪寅仙,这位在紫砂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,凭借着对紫砂艺术的极致热爱与精湛技艺,决心为其配盖。她反复端详壶身,从御题诗到纹饰,从阔底造型到整体神韵,深入揣摩。历经无数次尝试,调配泥料、雕琢壶盖,终于,一枚完美契合的壶盖诞生。盖上 “汪”“寅仙” 等章款,承载着大师心血,与壶身相融,让这乾隆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重焕生机,续写传奇 。无缝衔接: 胡小山合欢壶+汪寅仙配盖

图片

清末 胡小山 汪寅仙配盖合欢壶 2022中贸圣佳拍卖 成交价20.70万

图片

       胡小山,一位在历史记载中悄然隐匿的制壶艺人,但其留下的三足周盘壶、牛盖莲子壶等作品,无不散发着浓厚的文人气息,据此推测他应活跃于嘉道时期。曾有一把胡小山所制的紫砂壶,壶体呈扁圆形,短曲流、环状柄、扁圆钮、圈足,是传统紫砂壶式样,以简洁、明快、素雅、精炼著称,整体皆由弧线构成,不见折角与多余装饰。可惜原作壶盖缺失,好在命运安排,它遇见了汪寅仙大师。      汪寅仙面对这把缺盖的胡小山旧作,决心赋予其新的生命力。她细细端详壶身的每一处线条,琢磨其古朴雅致的韵味。经反复构思与制作,一枚完美适配的壶盖诞生。新盖与壶身无缝衔接,再次让这把壶远近观之,尽显浑圆雅致、造型优美、气韵生动,实现了古今艺术的精彩融合,让此壶愈发珍贵,成为紫砂艺术长河中的闪耀明珠 。

何道洪:名壶配盖文人雅事

古壶新生: 邵春元款堆泥壶+何道洪配盖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▲何道洪配盖,在壶盖内钤盖:“何”、“道洪”印款。癸酉为1993年      乾隆时期的邵春元款堆泥壶,壶身之上,堆泥工艺精妙绝伦,细腻的泥料被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图案,尽显乾隆时期的华丽与精致。然而,时光流转,这把珍贵的古壶遭受了岁月的侵袭,壶盖不幸遗失,只留下壶身孤零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,静静等待着重生的契机。直到,它与何道洪大师相遇,命运的齿轮开始重新转动。             何道洪,在紫砂界久负盛名,技艺炉火纯青。面对这把亟待配盖的邵春元款堆泥壶,他投入了全部心力。仔细研究壶身的堆泥风格、造型比例,反复尝试不同的泥料配比与制作工艺。经过无数次的雕琢与烧制,何道洪大师终于成功为其配上了完美的壶盖。新盖与壶身严丝合缝,无论是色泽还是气韵都相得益彰,使得这把古壶重焕光彩,续写着跨越时空的紫砂传奇 。古壶新生:邵大亨掇球壶+何道洪配盖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▲盖墙题识:此描金壶为清中期之佳作,余今配盖以求古壶之完美也。丙子春月。

图片

▲壶盖钤印:道洪      邵大亨的掇球壶,向来是紫砂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的经典。这把壶作为其代表壶式之一,选泥尽显大亨的严苛考究。泥色紫润迷人,砂质细腻仿若能在指尖流淌,触手生温,触感绝佳。壶身线条浑朴且饱满,大方气度中藏着无尽韵味,令人玩味再三,神韵更是十足。器型比例堪称完美协调,结构严谨得如同精密仪器,将大亨精湛技艺展露无遗。可惜的是,原壶盖失落,壶身空留,在时光中黯然失色,直至与何道洪大师相逢,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。      何道洪面对这把缺盖的邵大亨掇球壶,当即决定施展妙手。他仔细观摩壶身泥质、线条走势,研究壶身两侧描金绘制的崇山峻岭、凉亭草木,揣摩其中意境。经过多番试验,调配泥料、雕琢壶盖,每一步都倾注心血。最终,何道洪大师成功配盖,新盖与壶身仿若天生一对,严丝合缝,无论色泽、气韵都完美相融,再度展现出掇球壶的迷人风姿,续写紫砂传奇 。

窑火的哲学:修复即创作

      这些跨越时空的配盖佳作,正在改写紫砂艺术的认知维度:

      泥料考古学:通过 XRF 光谱分析,建立历代泥料的 '指纹图谱'

      器型遗传学:三维扫描技术揭示不同时期制壶工艺的基因密码

      时间美学:修复痕迹成为新的审美要素,形成 '可见的历史'

     在宜兴丁蜀镇,当代修复师们正在用科技续写传奇:3D 打印的收缩率补偿模板、AI 辅助的泥料配比系统、智能窑炉的精准温控。但正如顾景舟所说:'最高明的修复,是让器物自己说出时光的故事。' 当我们凝视这些重生的古壶,触摸的不仅是砂粒的温度,更是千年陶火淬炼的文明基因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